31日
2025年07月
在“双碳”背景和全球绿色转型趋势下,欧盟凭借其制度设计的复杂度和政策影响的外溢性,正一步步构建其独特的绿色消费监管体系。这不仅为欧盟内部市场树立了环保标杆,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型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合规门槛。
欧盟正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消费转型,以落实其2019年提出的《欧盟绿色协议》战略目标。从产业链维度看,当前欧盟政策主要聚焦于生产端和运输端,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规及欧盟航运碳排放交易体系等。然而,这些环节增加的成本最终都将传导至消费终端,那么欧盟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欧盟体系内,旨在规范企业环保声明的《绿色声明指令》正面临欧洲人民党等中右翼党派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被撤回。这一政策变动将对欧盟绿色消费体系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
本篇文章将重点解析三项核心立法:《赋能消费者实现绿色转型指令》《绿色声明指令》和《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并分析其对塑料循环利用产业的潜在影响。
绿色消费的制度起点:《赋能消费者实现绿色转型指令》
欧盟于2024年3月26日正式生效的《赋能消费者实现绿色转型指令》,是目前绿色消费立法体系的“基本法”之一。该指令旨在加强消费者知情权,打击“洗绿”行为(Greenwashing),并保障消费者能基于真实信息做出可持续的消费决策。
核心规定包括:
· 禁止未经认证的环保标签和通用声明,例如“碳中和产品”或“使用气候友好包装”等模糊表述;
· 限制片面性宣传,如产品仅包装为可回收材料,却暗示整个产品绿色环保;
· 禁止将法律强制要求当作产品优势宣传,例如将符合法规的环保要求包装成企业自发绿色努力;
· 明令禁止使用碳抵消作为环境声明依据,强调应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真实减排为前提;
· 推动消费者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而非仅凭企业单方面宣传判断产品可持续性。
这一指令对于塑料制品回收企业或再生塑料制品制造商尤其重要,因为这类企业往往以“绿色标签”作为市场卖点,未来必须对产品使用的回收成分、碳足迹等进行更加透明和科学的说明。
被搁置的政策:《绿色声明指令》的推行受阻
《绿色声明指令》是欧盟旨在规范环保营销宣传的重要补充法规。该指令原本计划作为《赋能消费者指令》的执行补强,却在2024年因欧洲人民党等中右翼政党施压而被迫搁置或重审。
该指令原拟强制:
· 企业对环境声明进行科学评估和生命周期分析;
· 明确披露声明是否涉及碳信用抵消、环境权衡结果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 声明须经第三方独立认证并获得合规证明;
· 以公开可验证的信息形式提供消费者访问,例如二维码、电子标签等。
一旦该指令撤回,将意味着环保声明缺乏强制验证机制,助长漂绿行为、损害消费者信任并扰乱绿色市场竞争。
尤其对塑料再生行业而言,如不强制声明成分来源和真实环保性能,将导致“假环保”与“真绿色”产品在市场中混淆,严重削弱行业标准化水平和品牌公信力。
与前两项法规侧重消费端不同,ESPR聚焦产品设计源头治理,是推动循环经济和资源效率提升的基础性法规。
该条例基于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即融入环境考量,对能源效率、耐用性、回收性、可修复性、碳足迹、材料成分等16项维度提出系统要求。
对塑料产业尤为关键的亮点包括:
· 纳入塑料类产品的数字产品护照(DPP)制度,实现原料来源、回收成分、环境影响等信息的电子化追溯;
· 禁止销售未售出产品随意销毁,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回收渠道;
· 引入再制造与高质量回收的生态激励机制;
· 推动绿色公共采购优先采购ESPR合规产品,构建绿色市场先行区。
塑料制品,特别是服装、包装、电子设备中的塑料部件和一次性用品等将陆续纳入管控清单。以2027年起的纺织品、2028年的家具与床垫为例,再生塑料的可用性、可追溯性和环保性能将成为欧盟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
1. 绿色声明要合规、可信、可验证
无论是B端客户还是C端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信任基础正在转向合规性和信息透明化,企业应尽早建立环境声明数据系统,防止“洗绿”标签被反噬。
2. 主动配合数字产品护照体系的搭建
再生塑料供应商需要协同上下游,提供可靠的碳足迹、材料来源等数据,并将其嵌入DPP体系中,否则将失去对欧供应链议价权。
3. 从包装到中间体产品都面临升级压力
无论是使用再生塑料的包装生产商、家具制造商,还是塑料改性颗粒企业,都需对产品设计、性能和环保指标作出系统升级,以适应ESPR未来的产品扩展路径。
欧盟绿色消费法规的逐步推进,已经不再是“未来趋势”,而是正在实施的系统性转型工具。从打击“洗绿”、赋权消费者,到重塑产品设计和信息披露机制,欧盟正在试图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市场秩序。
对于塑料循环回收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场突围机会:谁能更早构建合规能力,谁就有望在欧盟绿色市场中获得长期生存权与竞争优势。
内容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