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
2022年11月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在符合性声明(DoC)核验中如何起到技术侦探的作用(点此了解详情)。本期介绍其在食品接触材料研发创新中“选品师”的角色。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供应链由化学物质生产商、中间材料生产商、终产品生产商和终产品用户/消费者组成。以终产品生产商为例,若生产的终产品为塑料瓶,其使用的塑料树脂、色母粒等基础聚合物属于原料,添加剂、油墨、粘合剂属于辅料。每个环节的生产商所用的原辅料各不相同。
原辅料,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更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性保障。因此,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不仅在第5章规定:
5.1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原料的使用应符合相应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公告的规定。
5.2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9685和相关公告的规定。
更在第3章基本要求中规定:
3.4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使用的物质应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
3.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应对产品中的非有意添加物质进行控制,使其迁移到食品中的量符合本标准3.1和3.2的要求。
因此,作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者为确保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食品安全,需从源头入手,严格筛选和控制原辅料质量。
尽管GB 4806.1-2016的3.4条款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使用的物质应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但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原辅料的质量规格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为保障原辅料的质量,行业通常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成分分析报告(COA)和/或符合性声明(DoC),对原辅料质量进行管控。然而,由于COA中主要体现物质的纯度、性质及保存条件等信息,DoC的传递也存在信息漏斗(点此回顾),导致用户很难了解所需要的全部真实信息,从而无法全面评估有意添加使用和非有意添加物质的安全合规性。特别是,在千篇一律的COA/DoC面前,又该如何评判孰优孰劣。
面对上述似曾相识的问题,我们依然可以采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来“透视”具有相同或不同外表原辅料的“底牌”,从而有依据的评判优劣,筛选出更安全的原辅料。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利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筛选高密度聚乙烯(HDPE)粒子的案例。产品研发时初步选择了两种外观、综合性能没有显著性差异的HDPE粒子(见图2),但从食品安全角度该选哪一个呢?DPTC对这两款粒子进行了残留量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残留量结果及相关物质的授权和限制性要求情况如表1所示。
图2 两款HDPE粒子外观图
表1 两款HDPE粒子残留量非靶向高通量筛查结果
*根据GB 9685-2016附录A中A.3的规定,”SML”和“SML(T)”均无限量的情况,添加剂的迁移量不得超过60 mg/kg。
由表1数据可知,无论从检出物质的数量、授权物质的数量,还是相同检出物质的含量水平等多个维度来看,A粒子较B粒子表现更为优异。
上述案例可看出,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技术的“上帝视角”,帮助选出更具“安全感”的原辅料。如果您有意向采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对物质成分分析报告或符合性声明进行技术查验、对原辅料进行筛选评价,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技术/业务咨询 :
李 威 15961107959
杨易君 13815023776
文章来源: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常州DPTC-FCM)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