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日
2022年07月

2022年上半年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食品接触材料篇

2022年上半年(截止6月30日)RASFF通报食品接触材料共131例,与往年同期相比,通报总数再次增加,增幅达36.5%,需引起重视。

      上半年通报中,通报国包括西班牙、波兰、爱尔兰和法国等19个欧洲国家;被通报国包括中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15个国家(不含被通报来源未知的情况),其中中国共93例;被通报的产品类别包括塑料、纸和纸板、陶瓷、金属、玻璃、硅胶和搪瓷共7类(不含材质未知的情况)。​​

一、2022年上半年RASFF通报总体概览
(一) 通报国及通报数量

      ​2022年上半年RASFF通报国及通报数量见下图1。

图1 2022年上半年RASFF通报国及通报数量分布图

      由上图可知,今年上半年共19个欧洲国家发出通报,其中欧盟成员国共17个,占欧盟成员国的半数以上。西班牙、波兰和爱尔兰位居前三位,其中西班牙高达23例,占比17.6%,波兰和爱尔兰紧随其后,分别为17例和12例。


(二) 被通报国及通报数量

​      2022年上半年被通报国及通报数量见下图2。

图2 2022年上半年RASFF被通报国及通报数量分布图

      由图2可知,今年上半年已明确的被通报国共15个,通报来源未知的情况共11例。其中中国共93例,占比71.0%(去年同期占比59.4%)。


(三) 被通报的产品类别及原因分析

      通过梳理2022年上半年被通报产品的材质类别、通报数量及占比可知,今年上半年被通报的材质类别中,除14例不能确认具体材质,其他可归类的材质包括塑料、纸和纸板、陶瓷、金属、玻璃、硅胶和搪瓷共7类。其中塑料制品稳居第一,共100例,占比高达76.3%,与去年同期占比(76.0%)基本一致,其他制品通报较少,占比在0.8%-3.8%之间。具体类别、数量和占比见下图3。

图3 全球被通报材质、数量及占比分布图

      通过统计今年上半年的通报情况可得,通报原因依然可归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和其他风险三类。其中,化学风险项目包括初级芳香胺迁移量、塑化剂的迁移、金属迁移量、甲醛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挥发性有机物、3-氯-1,2-丙二醇含量、环氧衍生物(BFDGE)迁移量、双酚A迁移量、总迁移量、光引发剂迁移量和荧光增白剂12项常见的通报项目;物理风险项目相对较少,通报原因主要为破损风险;其他风险项目有4项,其中使用未经许可的物质(含竹纤维、稻壳、麦秆、木纤维、玉米淀粉、咖啡壳和小麦等)是近半年通报最多的项目,需重点关注。此外,还通报了缺少符合性声明、文件信息不正确、感官不合规的情况。2022年上半年通报风险及具体项目统计情况见下表1。

表1 2022年上半年全球通报风险及项目统计表

备注:

​① 以上数量统计按项目次数计,总数大于通报总数。

​② 缩写对应的物质名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1,4-苯二羧酸二(2-乙基己基)酯(DOTP)、环氧大豆油(ESBO)、癸二酸二正丁酯(DBS)、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2-(乙烯基氧)-1,2,3-丙三羧酸三丁基酯(ATBC)、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BFDGE)

二、对华通报情况
(一) 近五年我国被通报的总体情况

​      中国是欧洲食品接触材料重要的进口市场,通过统计RASFF近5年的通报情况可知,2018-2021年无论是全年、上半年中国食品接触产品的通报数量在通报总数中持续保持最高占比;2022年上半年占比高达71.0%。具体见下图4。

图4 2018-2022年上半年RASFF对华通报情况分布图

​(二) 我国被通报的产品类别及原因分析
(1)从产品类别分析

      通过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的食品接触材料,其通报产品类别、数量及占比见图5。

图5 我国被通报材质、数量及占比分布图

      由上图可知,2022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产品的材质涉及塑料、纸和纸板、陶瓷、硅胶、金属和搪瓷共6类。和往年上半年总体通报情况相似,塑料仍然稳居我国被通报材质的第一名,占我国被通报数量的比例为81.7%。

(2)从通报项目分析

      按被通报的材质类别,梳理今年上半年通报的项目,详见下表2。

表2 我国被通报材质及对应项目统计表

备注:以上数量统计按项目次数计,总数大于通报总数。

      ​由上表的统计结果,按每类产品对应的项目逐个分析如下:
① 塑料制品

      今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的塑料制品中,通报次数最多的产品依然为“含植物纤维塑料制品,共49例,占我国被通报塑料制品的52.7%(2021上半年占比61.5%),与往年同期相比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超过半数以上,仍需引起重视。通报原因均统一为“使用未经许可的物质”(含竹纤维、木纤维、稻壳、麦秆和玉米淀粉),仅1例同时通报了三聚氰胺迁移风险。导致该变化的关键原因是,2021年5月6日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及欧盟食品欺诈网络的成员正式启动了针对“含竹类”塑料制品的欧盟执法行动,此行动直接禁止该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因此,2022上半年包括西班牙、波兰、捷克、爱尔兰在内的欧洲多国均限制了“含植物纤维”塑料制品的进口和销售。其中属西班牙通报我国最多,共13例。而限制的具体原因明确为使用未经授权的物质。

      在通报的塑料制品中,除了以上的“含植物纤维”制品,尼龙和密胺制品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通报数量分别为17例和9例。尼龙制品通报原因主要为初级芳香胺迁移量超标;密胺制品依然是常见的甲醛和三聚氰胺迁移量较高。

      此外,奥地利通报我国婴儿勺中双酚A迁移量风险,采取退出市场的措施,西班牙再次通报我国塑料杯产品缺符合性声明等文件采取拒绝入境的措施,近年来,供应链信息传递的问题持续引起欧盟关注,值得输欧企业重视。


② 纸制品

      今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的纸制品共3例。其中,德国通报2例纸吸管,1例显示3-氯-1,2-丙二醇含量(3-MCPD)高达56.7μg/L(限量12μg/L),另1例显示出荧光增白剂风险;此外,西班牙通报我国纸碗相关产品随附的文件信息有误。


③ 金属制品

      今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的金属制品仅1例,主要原因为铬和镍迁移量超标。


④ 硅胶制品

      今年上半年我国被通报的硅胶制品共2例。均为德国通报我国硅胶产品中存在挥发性有机物(环硅氧烷的迁移)风险。往年同期德国也有类似的通报,可见该项目一直是德国管控的关键性指标。通过查询硅胶的相关规定可知德国、法国、瑞士均规定了硅胶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限量(0.5%)。由我中心承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硅橡胶材料及制品》正在修订中,通过前期的法规、文献、舆情、行业调研及试验研究发现,在硅胶产品中可能存在挥发性有机物的安全风险,值得引起重视。


⑤ 搪瓷和陶瓷制品

      今年上半年通报我国搪瓷和陶瓷制品各1例和3例。通报原因均为重金属迁移风险,包括铅、镍和钴。


⑥ 其他/未知

​      除上述材质外,通报中还有7例未明确具体材质的产品。被通报原因除了常规项目总迁移量、初级芳香胺迁移量、环氧衍生物(BFDGE)迁移量和使用未经许可的物质(竹纤维和玉米淀粉)外,还包括“非邻苯类”塑化剂(DOTP、ESBO)迁移。

      ​针对塑化剂,虽然上半年通报我国的制品仅1例,但通报总数已达11例,占比8.4%,其中非邻苯类7例、邻苯类3例、未知1例。另外,2019年至2021年塑化剂通报占比分别为0.6%、2.5%、1.8%。可见,今年上半年针对塑化剂的通报次数达到新高,尤其是对“非邻苯类”塑化剂的关注明显增加。

​      塑化剂依然是全球高关注物质,欧洲也不例外,并于今年发布了相关的风险评估进展。2022年5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对塑化剂风险评估的最新进展,目前已完成筛选待评估物质清单,下一步将进行膳食暴露等评估工作。文件还指出,根据欧盟委员会对相关利益方的调查及成员国的监控结果,清单中的非邻苯类塑化剂已很大程度取代了先前常用的5种邻苯类塑化剂(DBP、BBP、DEHP、DINP和DIDP),这与上半年的通报情况一致,上述被通报的塑化剂物质均列于待优先评估的增塑剂清单中。另外还提到这些物质的应用不仅在塑料中,橡胶中也有诸多涉及。因此,使用塑化剂的产品需特别注意可能引起的安全风险。

三、DPTC建议

​      结合今年上半年及近两年中国被通报案例分析: 

​    (1)通报产品方面:被通报的产品中塑料制品一直居于榜首,尤其是“含植物纤维”塑料制品;

    ​(2)通报原因方面:今年针对塑化剂的关注明显增加,尤其是“非邻苯类”塑化剂;此外,西班牙再次因我国塑料杯、纸碗和塑料盖制品文件信息问题采取边境拒绝的通报。

​      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① “含植物纤维”塑料制品成为焦点,原材料使用需谨慎

​      自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及欧盟食品欺诈网络的成员正式启动了针对“含竹类”塑料制品的欧盟执法行动,此行动直接禁止该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导致此类产品出口欧盟的障碍增强。上半年通报的原因主要为使用未经许可的物质,DPTC建议企业出口欧盟含植物纤维塑料制品时,严格确认植物纤维在(EU)No 10/2011中的授权情况(目前允许使用的植物纤维添加剂主要为FCM No 1060“粉碎葵花籽壳”)。

② 使用塑化剂的产品,出口需确保合规

      本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需要,用毒性较低的非邻苯类塑化剂代替危害显著的邻苯类塑化剂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随着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增加,其合规性风险也逐渐显现。

      因此,企业应依据法规授权范围和使用限制选择不同的塑化剂,并及时关注更新状态,当新的评估结果显示出更大的危害时,势必会考虑修订相应的限量要求。

​      由于塑化剂多为亲脂类物质,建议重点关注产品在接触含油脂食品时的合规性,必要时可限定接触的食品类别、接触时间、接触温度,控制迁移风险。

​③ 输欧产品合规应同时关注欧盟和成员国立法

      对于出口欧盟的产品,还建议相关方持续关注欧盟的立法要求,同时还需关注各成员国自己的管控要求。例如,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制定的有关纸和纸板、橡胶及硅橡胶制品的建议书等。

 

文章来源: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常州DPTC-FCM)

0 评论

新建评论

在线咨询